醫療影像處理
影像處理筆記
本文整理了影像處理中的三大主題:增強(Enhancement)、復原(Restoration) 和 分割(Segmentation),基於《06 Enhancement and Filtering -handout 2x1.pdf》和《07 Restoration and Segmentation -handout 2x1.pdf》的內容。每個主題包含所有相關方法、概念和公式解釋,並以腦部 CT 作為實作範例。
1. 增強(Enhancement)
1.1 定義與特點
影像增強的目標是改善影像的視覺品質,使其更適合人類觀看或機器處理。增強是主觀的,無統一量化標準,強調「更好」的視覺表現。
- 特點:
- 主觀性強,效果因應用場景而異(如醫療影像、攝影)。
- 無需基於劣化模型,專注於突出特徵或改善對比度。
- 可在空間域(Spatial Domain)或頻率域(Frequency Domain)操作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增強可用於突出顱內出血(ICH,HU: 60
100)與腦實質(HU: 2040)的對比度,方便醫師診斷。
1.2 增強方法
1.2.1 空間域增強(Spatial Domain Enhancement)
空間域增強直接操作影像像素值,通常通過濾波器(Filter)、核(Kernel)或遮罩(Mask)實現。
-
強度轉換函數(Intensity Transformation Function):
- 通過函數 s=T(r) 將輸入灰階 r 映射到輸出灰階 s。
- 公式解釋:T 是單值且單調遞增的函數,確保灰階映射可逆,且 0≤T(r)≤L−1,其中 L 是灰階範圍。
- 方法:
- 對比拉伸(Contrast Stretching):擴展灰階範圍,增強對比度。例如,將 HU: 60~100 的像素映射到更高對比範圍。
- 對比閾值化(Contrast Thresholding):將灰階值分為二值,突出特定區域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對比拉伸可將 ICH 的 HU 值映射到顯示範圍,突出出血區域。
-
直方圖處理(Histogram Processing):
- 直方圖:顯示像素數量對灰階值的分佈。
- 直方圖均衡化(Histogram Equalization):
- 目標:將輸入灰階的概率密度函數(p.d.f.)轉換為均勻分佈,增強對比度。
- 公式:
sk=T(rk)=(L−1)⋅j=0∑kpr(rj)=nL−1⋅j=0∑knj
其中:
- rk:輸入灰階,sk:輸出灰階。
- L:灰階範圍(如 256)。
- n:影像像素總數,nj:灰階 rj 的像素數。
- pr(rj)=nnj:灰階 rj 的概率。
- 公式解釋:通過累積分佈函數(CDF)將灰階重新分配,使輸出分佈均勻化,增加對比度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直方圖均衡化可增強 ICH 與腦實質的對比,但可能放大非 ICH 區域的細節,需謹慎使用。
- 直方圖匹配(Histogram Matching/Specification):
- 目標:設計特定的直方圖分佈,突出特定灰階範圍。
- 原理:將輸入直方圖映射到指定的目標直方圖,適用於需要強調特定區域(如暗區細節)的情況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直方圖匹配可放大 HU: 60~100 的分佈,壓縮低 HU(腦脊液)或高 HU(骨骼)區域,突出 ICH。
-
中值濾波(Median Filter):
- 非線性濾波器,通過取鄰域(如 3x3)像素的中值替換中心像素。
- 特點:
- 有效去除椒鹽噪聲(Salt-and-Pepper Noise)。
- 比均值濾波更能保留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3x3 中值濾波可去除低劑量掃描中的噪聲,保留 ICH 邊緣。
-
局部增強(Local Enhancement):
- 在影像的局部鄰域(如 3x3)應用直方圖均衡化或匹配,增強局部對比度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局部增強可突出 ICH 區域的細節,避免全局均衡化對非目標區域的影響。
1.2.2 頻率域增強(Frequency Domain Enhancement)
頻率域增強通過修改影像的傅立葉轉換(Fourier Transform)實現,調整頻率分量以突出或抑制特定特徵。
-
低通濾波(Low-Pass Filtering, LPF):
- 保留低頻分量,平滑影像,去除高頻噪聲。
- 理想低通濾波器(Ideal LPF):
H(u,v)={1,0,if D(u,v)≤D0if D(u,v)>D0
其中:
- D(u,v)=(u−2M)2+(v−2N)2:頻率點到中心的距離。
- D0:截止頻率。
- 公式解釋:僅保留距離中心 D0 內的頻率分量,抑制高頻噪聲,但可能引起振鈴效應(Ringing Effect)。
- 巴特沃斯低通濾波器(Butterworth LPF):
H(u,v)=1+[D0D(u,v)]2n1
- 公式解釋:提供平滑過渡,通過階數 n 控制濾波強度,避免振鈴效應。
- 高斯低通濾波器(Gaussian LPF):
H(u,v)=exp(−2D02D2(u,v))
- 公式解釋:使用高斯函數平滑頻率分量,過渡自然,適合醫療影像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高斯 LPF 可平滑高頻噪聲,突出 ICH 的整體結構,但需謹慎避免模糊邊緣。
-
高通濾波(High-Pass Filtering, HPF):
- 保留高頻分量,增強邊緣和細節。
- 理想高通濾波器(Ideal HPF): H(u,v)={0,1,if D(u,v)≤D0if D(u,v)>D0
- 巴特沃斯高通濾波器(Butterworth HPF): H(u,v)=1+[D(u,v)D0]2n1
- 公式解釋:高通濾波器與低通濾波器相反,突出高頻邊緣,但可能放大噪聲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HPF 可增強 ICH 邊緣,但需結合平滑處理以減少噪聲影響。
-
非銳化遮罩(Unsharp Masking):
- 從原始影像減去低通濾波後的影像,增強高頻細節: fs(x,y)=f(x,y)−fLPF(x,y)
- 公式解釋:fLPF 是低通濾波結果,減去後得到高頻分量,可選擇放大以增強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非銳化遮罩可突出 ICH 與腦實質的邊界,提升邊緣清晰度。
-
拉普拉斯銳化(Laplacian Sharpening):
- 使用二階導數增強灰階不連續處: ∂x2∂2f=f(x+1)+f(x−1)−2f(x) ∇2f(x,y)=∂x2∂2f+∂y2∂2f
- 特點:
- 旋轉不變(Isotropic),均勻增強所有方向的邊緣。
- 對噪聲敏感,可能產生雙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拉普拉斯銳化可增強 ICH 邊緣,但需先平滑以減少噪聲影響。
-
梯度處理(Gradient Processes):
- 使用一階導數檢測邊緣: ∂x∂f=f(x+1)−f(x)
- 特點:突出邊緣,消除平滑或緩慢變化的陰影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梯度處理可檢測 ICH 邊緣,輔助分割。
1.2.3 混疊(Aliasing)
- 定義:當採樣頻率不足時,高頻分量被錯誤表示為低頻分量,導致失真。
- 影響:頻率域濾波(如理想 LPF)可能引入混疊,需使用平滑濾波器(如高斯 LPF)減輕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混疊可能導致 ICH 邊緣失真,應選擇巴特沃斯或高斯濾波器。
2. 復原(Restoration)
2.1 定義與特點
影像復原的目標是移除感測環境造成的劣化(如噪聲、模糊),恢復接近原始影像的品質。復原是客觀的,基於數學模型,使用可量化指標(如均方誤差)評估效果。
- 特點:
- 針對特定劣化(如高斯噪聲、點擴散函數模糊)設計。
- 使用數學模型校正劣化,結果可量化。
- 可在空間域或頻率域操作。
- 與增強的區別:
- 增強主觀,改善視覺效果;復原客觀,校正劣化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復原可用於去除低劑量掃描中的高斯噪聲,保留 ICH(HU: 60~100)的清晰邊緣。
2.2 復原模型
- 劣化模型:
- 觀測影像 g(x,y) 是原始影像 f(x,y) 加上噪聲 n(x,y): g(x,y)=f(x,y)+n(x,y)
- 頻率域表示: G(u,v)=F(u,v)+N(u,v)
- 公式解釋:G(u,v)、F(u,v)、N(u,v) 分別是劣化影像、原始影像和噪聲的傅立葉轉換。
- 目標:估計 f^(x,y),使之接近 f(x,y),通常最小化均方誤差。
2.2.1 噪聲模型
- 類型:
- 高斯噪聲(Gaussian Noise):隨機分佈,常見於 CT 影像。
- 瑞利噪聲(Rayleigh Noise):常見於超聲影像。
- 伽馬噪聲(Gamma Noise):適用於特定成像系統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高斯噪聲是主要劣化,復原技術需針對其設計。
2.3 復原方法
2.3.1 空間域復原(Spatial-Domain Restoration)
假設劣化僅為加性噪聲,無顯著模糊。
-
均值濾波(Mean Filters):
- 算術均值濾波(Arithmetic Mean Filter):
f^(x,y)=m⋅n1(s,t)∈Sxy∑g(s,t)
- 公式解釋:在 m×n 鄰域 Sxy 內計算像素平均值,平滑高斯噪聲。
- 特點:簡單,但可能模糊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算術均值濾波可去除輕度噪聲,但可能模糊 ICH 邊緣,需謹慎使用。
- 幾何均值濾波(Geometric Mean Filter):
f^(x,y)=(s,t)∈Sxy∏g(s,t)m⋅n1
- 公式解釋:計算鄰域像素的幾何平均,保留邊緣細節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幾何均值濾波可去除噪聲,同時保留 ICH 邊緣,優於算術均值濾波。
- 算術均值濾波(Arithmetic Mean Filter):
f^(x,y)=m⋅n1(s,t)∈Sxy∑g(s,t)
-
中值濾波(Median Filter):
- 取鄰域(如 3x3)像素的中值替換中心像素。
- 特點:有效去除椒鹽噪聲,保留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3x3 中值濾波是去除噪聲的首選,保留 ICH 邊緣清晰度。
2.3.2 頻率域復原(Frequency-Domain Restoration)
-
維納濾波(Wiener Filtering):
- 最小均方誤差濾波,目標是最小化: e2=E{(f−f^)2}
- 頻率域公式:
F^(u,v)=∣H(u,v)∣2+Sf(u,v)Sn(u,v)H∗(u,v)⋅G(u,v)
其中:
- H(u,v):劣化函數(無模糊時 H(u,v)=1)。
- Sn(u,v)=∣N(u,v)∣2:噪聲功率譜。
- Sf(u,v)=∣F(u,v)∣2:原始影像功率譜。
- Sf(u,v)Sn(u,v)≈1/SNR:信噪比倒數。
- 公式解釋:維納濾波根據信噪比自適應調整濾波強度,平衡噪聲去除與細節保留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維納濾波可去除高斯噪聲,保留 ICH 的對比度,適合低劑量掃描。
-
自適應濾波(Adaptive Filters):
- 根據局部特性(如噪聲水平、邊緣強度)動態調整濾波參數。
- 特點:比全局濾波更能保留細節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自適應濾波可在 ICH 區域使用弱平滑,保留邊界;在均勻區域(如腦實質)使用強平滑。
3. 分割(Segmentation)
3.1 定義與特點
影像分割的目標是將影像分成有意義的區域或物件,通常基於灰階值、紋理或邊緣等特徵。分割是影像分析的核心步驟,涵蓋不連續性檢測(Detection of Discontinuities)、邊緣鏈接(Edge Linking)和區域分割方法。
- 特點:
- 專注於識別和分離影像中的結構特徵。
- 是物件識別、診斷和自動化分析的基礎。
- 通常結合增強和復原技術進行預處理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分割可用於分離 ICH(HU: 60~100)區域,輔助診斷和體積量測。
3.2 分割方法
3.2.1 不連續性檢測(Detection of Discontinuities)
不連續性檢測識別灰階值或結構的快速變化區域,包括點(Points)、線(Lines)和邊緣(Edges)。
- 點檢測:
- 識別孤立像素,其灰階值與鄰域顯著不同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點檢測可識別椒鹽噪聲或小出血點。
- 線檢測:
- 識別細長結構,如血管或裂縫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線檢測可識別骨折線或血管。
- 邊緣檢測(Edge Detection):
- 最常用的不連續性檢測,識別灰階快速變化的邊界。
- 基本步驟:
- 影像平滑(Prior Image Smoothing):使用高斯濾波減少噪聲。
- 邊緣點檢測(Detection of Edge Points):應用梯度或拉普拉斯算子。
- 邊緣定位(Edge Localization):使用非最大值抑制或雙閾值精確定位。
- 方法:
- 一階導數(First-Order Derivative):
- 使用梯度算子計算灰階變化: ∂x∂f=f(x+1)−f(x)
- Prewitt算子(1970):
- 3x3 遮罩,計算水平和垂直梯度: −1−1−1000111和−101−101−101
- 公式解釋:對中心點對稱,計算梯度幅度和方向。
- Sobel算子(1970):
- 類似 Prewitt,但中心加權更高: −101−202−101和−1−2−1000121
- 公式解釋:增強平滑效果,平衡邊緣檢測和噪聲抑制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Sobel 算子可快速檢測 ICH 邊緣,適合實時處理。
- 二階導數(Second-Order Derivative):
- 使用拉普拉斯算子檢測灰階快速變化: ∇2f(x,y)=∂x2∂2f+∂y2∂2f
- 拉普拉斯算子(Laplacian Operator):
- 5x5 遮罩近似: 00−1000−1−2−10−1−216−2−10−1−2−1000−100
- 特點:旋轉不變,對噪聲敏感,可能產生雙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拉普拉斯算子可檢測 ICH 的漸進邊緣,但需先平滑。
- 高斯拉普拉斯(Laplacian of Gaussian, LoG):
- 先用高斯濾波平滑,再應用拉普拉斯算子,通過零交叉(Zero Crossing)檢測邊緣。
- 生成方法:
- 直接採樣 LoG 函數。
- 採樣高斯函數後與拉普拉斯遮罩卷積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LoG 適合高噪聲影像,檢測 ICH 邊緣。
- 高斯差分(Difference of Gaussian, DoG):
- 用兩個不同標準差(σ1<σ2)的高斯濾波器相減,近似 LoG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DoG 計算效率高,適合快速邊緣檢測。
- Canny 邊緣檢測器(1986):
- 步驟:
- 高斯濾波平滑影像。
- 計算梯度幅度和相位(Sobel 算子)。
- 非最大值抑制(Non-Maximum Suppression)。
- 雙閾值(高/低閾值)檢測和鏈接邊緣。
- 特點:平衡噪聲抑制和邊緣檢測,生成連續邊緣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Canny 檢測器可精確定位 ICH 邊緣,適合高精度分割。
- 步驟:
- 一階導數(First-Order Derivative):
3.2.2 邊緣鏈接(Edge Linking)
邊緣鏈接將分散的邊緣像素連接到連續輪廓。
- 局部處理(Local Processing):
- 在 3x3 或 5x5 鄰域內,根據梯度幅度和相位相似性鏈接像素。
- 步驟:
- 檢查鄰域內像素的梯度幅度和相位。
- 若相似(例如相位差小於某閾值),建立鏈接。
- 迭代處理所有像素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局部處理可鏈接 ICH 邊緣的斷續像素,形成連續輪廓。
- 全局處理(Global Processing via Hough Transform):
- 使用霍夫變換檢測直線或曲線: ρ=xcos(θ)+ysin(θ)
- 步驟:
- 獲取二值邊緣圖。
- 將邊緣像素轉換到 ρθ 參數空間,細分成累加器單元。
- 檢查高計數單元,檢測直線。
- 檢查連續性,連接間隙。
- 公式解釋:xy 平面中的直線對應 ρθ 平面中的單點,高計數表示共線像素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霍夫變換可檢測骨折線或血管的直線邊緣,對 ICH 不規則輪廓需結合局部處理。
3.2.3 全局閾值化(Global Thresholding)
- 原理:僅考慮灰階值,將影像分割為兩個區域。
- 算法:
- 選擇初始閾值 T。
- 使用 T 分割影像,分為 <T 和 >T 兩組。
- 計算兩組的平均強度 m1(<T)和 m2(>T)。
- 更新閾值: T=2m1+m2
- 重複 2-4,直到 ΔT 足夠小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全局閾值化可分離 HU: 60~100 的 ICH 區域,但對複雜背景效果有限。
3.2.4 其他分割方法
- 區域生長(Region-Based Growing):
- 從種子點開始,根據相似性(如灰階或紋理)擴展區域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區域生長可從 ICH 內部像素開始,擴展到完整出血區域。
- 分水嶺分割(Watershed Segmentation):
- 將影像視為地形圖,通過「淹沒」過程分割區域。
- 實作範例:在腦部 CT 中,分水嶺分割可分離 ICH 與腦實質,但需控制過分割。
總結
- 增強(Enhancement):通過空間域(直方圖處理、中值濾波)和頻率域(低通/高通濾波、銳化)技術改善視覺品質,主觀性高,適合腦部 CT 突出 ICH 對比度。
- 復原(Restoration):使用均值濾波、維納濾波等方法去除噪聲或模糊,基於數學模型,客觀性強,適合腦部 CT 去除噪聲以保留 ICH 邊緣。
- 分割(Segmentation):通過不連續性檢測(邊緣檢測)、邊 - 邊緣鏈接和閾值化等方法分離影像區域,是特徵提取的核心,適合腦部 CT 分離 ICH 區域。
每個主題相輔相成:復原提供乾淨影像,增強突出特徵,分割提取結構,共同提升影像處理效果。